奏响美妙的大学交响曲
—— 一位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的心声
三年间,一千多个日夜晨昏,就这样不知不觉的过去了,而时光留给我们的,有快乐的成长,也有难忘的回忆。校园生活点点滴滴地磨练成为我生活中一个个关键的起点。有的辉煌,值得我们记住一辈子的。回顾校园的生活有快乐,有悲伤,有成功,当然也有失败。
2010年的夏天,在中侨,我们一身戎装,满怀憧憬,期待着梦想的大学生活,时光就这样,匆匆而过,我们就这样,从开学报到直到毕业离开。
还记得大学的第一堂课就是军训,也许我们已经忘记了那些日子的汗水,忘记了只有在那时才会喊出来的嘹亮口号,但至少还记得我们曾经把英姿飒爽的身影留在了操场。第一次经历学生会招新,也许早已忘记了选择部门时的不知所措,忘记了面试时候的紧张和忐忑,但至少还记得我曾经把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花在了外语系学生会和班级。大一的我,每天捧着书本在寝室里预习着,和室友一起背英文单词,背课文,考英语四级,把词汇手册渐渐翻旧,做着历年真题,四级就这样在大一考了出来。
大二的生活就像一部交响曲。我担任外语系学生会主席,并且成为了光荣的中共党员,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社团活动、院系演出、各种竞赛,我都由普通观众变成了有力的组织者。后来,时间在忙碌中过的特别快,记得外文歌曲大赛冒雨在食堂门口宣传,记得祭扫烈士陵墓时我还发言过,记得十大歌手大赛我担任评委,记得运动会我们顶着烈日训练队列,记得当了好多次的志愿者,参与过好多好多的活动,让我大二的生活充实而忙碌。
转眼就到了大三。学生会的例会基本已从我的日程表里被删去,有了新的接班人,而我担任的分团委书记要把自己这两年的经验和想法和她们分享,希望她们能完成我想把外语系越办越好的愿望,因为那是我没有做到的。穿过青春喧闹的校园,真的离走的时间不远了。我们冷静了下来,讨论起金融危机对我们的影响有多远。我们知道要做出决定:出国,工作,还是考研。我们开始写起了简历,电脑里多了一些公司简介,心里多了一些要实习的辛酸。看着同学们一个个离开去面试直到有了工作,教室上课的学生越来越少,而我心中却有着失落感。终于最后,我也被一个公司录取了。
2012年11月,我进入长宁区政府实习,从面试通过的那天起,我知道这次真的要和大学说再见了。实习对我而言首先是个人角色的转换及整个人际关系的变化,学校里成绩不错的学生变成了未知领域里从头学起的实习生,而熟悉的校园也变成了陌生的企业单位,身边接触的人同样改变了角色:老师变成了领导,同学变成了同事,相处之道完全不同。在这样的转变中,对于沟通的认知显得非常苍白。于是第一次觉得自己并没有本以为的那么善于沟通。当然,适应新的环境是需要过程的,所以我相信时间和实践会让我很快完成这种角色的转变,真正融入到工作单位这个与学校全然不同的社会大环境中。很多东西我们初到社会才接触,所以我们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等待更好的机会来临,要建立起自己的就业观。应尽快丢掉对学校的依赖心理,学会在社会上独立,敢于参加与社会的竞争,敢于承受社会压力,使自己能够在社会上快速成长。再来就是保持一颗思考、学习的心。作为一位大学生,最重要的就是自己的学习思考能力。第一天进来的我到经历了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到现在稳重和冷静的我,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生不可能存在一帆风顺的事,只有自己勇敢地面对人生中的每一个挫折和失败,才能通往自己的罗马大道。
今天我所得到的的一切,离不开中侨。在获得国家奖学金、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等各种荣誉的背后,我必须要感谢几个人,我要感谢学校领导和辅导员的栽培和信任。尤其感谢戴老师在大学第三年成为了我们班的辅导员,是他在我们毕业班的关键时候扭转了我过去曾经消极的想法,为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使我在最后的一年里树立了信心,他公平公正的看待我们每一个人的付出,他用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告诉了我们很多道理。其次要感谢家人和朋友,是她们在背后默默地鼓励和支持,同时也要感谢身边的同学们对我的帮助,因为我的成绩和她们是密不可分的。
曾经对于选择,我一脸茫然;对于未来,我那么不确定。而现在,习惯了每天的日常工作,可以得心应手的处理问题,日复一日的做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我想没有比这还要高兴的事情
外语系2010级毕业生 张珏

(图为张珏同学在工作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