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夯实外语教学根基,推进优质教材建设,10月24日下午,外国语学院邀请华东师范大学原外语学院院长、高级口译专家组组长陆留弟教授,在107教室举办外语教材编写专题讲座,并以腾讯会议形式直播。讲座围绕教材开发理念、实践经验与跨语种协作核心议题展开,为学院教材建设工作提供了专业指导与实践路径。外国语副院长邓志勇教授主持讲座,学院领导、全体教师参加讲座。
陆留弟教授深耕外语教学与教材编写领域数十年,拥有丰富的跨语种教材开发经历。讲座中,他结合上世纪90年代外语口译教材匮乏的行业背景,分享了自己从开设口译课程到牵头编写多语种教材的探索历程。他指出,教材编写要坚实五个原则:一是要立足实践与研究,紧密对接社会需求与教学大纲,既要区分口译与口语会话的核心差异,又要遵循基础技能训练、实战演练到主题深化的循序渐进原则;二是要创新方法与策略,陆教授详细介绍了“颗星口译训练法”,包括词汇扩充、记忆增量、容量叠加、定位浓缩及互动训练五大模块,通过科学训练体系提升学生口译核心能力;三是要兼具实践积累与研究支撑,既要保证语言地道性与逻辑严谨性,又要贴合时代发展与技术革新,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工具提升教材编写效率,生成音频、视频等丰富教学资源,但需严守学术伦理,确保内容原创性与准确性;四是要发挥特色和优势,陆教授强调职业需求与语言教学深度融合,结合护理、新能源汽车等专业方向,编写兼具语言技能与职业特色的教材,让学生实现“学以致用、用之有效”,提升就业竞争力;五是要强化团队协作力量,鼓励教师团队通过跨学科协作、校内外调研等方式集思广益,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优质教学资源。
讲座互动环节,现场教师围绕多语种教材体例统一、语言与职业技术结合、AI工具伦理规避等问题踊跃提问。陆教授结合自身跨语种教材编写经历,逐一回应解答。他提出,多语种教材编写可采用统一体例框架进行分语种填充素材,同时邀请外教审核内容地道性;职业技术类外语教材需聚焦行业核心词汇与场景化应用,通过调研行业需求明确编写重点。
邓志勇副院长总结强调,本次讲座为学院教材建设指明了方向,后续学院将积极汲取陆教授优秀经验,组织教师团队开展教材建设研讨,同时建立跨学科协作机制,充分利用AI工具提升教材质量与编写效率,力争打造出符合教学需求、兼具特色与影响力的优质教材,为外语教学质量提升注入新动能。

邓志勇副院长主持讲座

陆留弟教授分享个人经验

大学英语教研室主任郭惠慧老师现场提问

线下参会教师与陆留弟教授合影
文稿:郭宇博
审核:胡海燕、李秀明
排版:张九紫 孔伊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