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帮助高校教师应对“科研发表+优质教学”的双重职业压力,破解“不发表就淘汰”的行业困境,11月21日,学院“侨说新语”系列讲座第二十六期顺利开讲。外国语学院邀请美国犹他大学修辞与写作系系主任、亚洲及亚裔美国人语言文化研究部教授毛履鸣担任主讲嘉宾,在线上带来了一场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学术分享。讲座由外国语学院副院长邓志勇教授主持,全院教师参加。

毛履鸣教授是西方修辞、中西比较修辞领域的资深学者,持有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英语博士学位,曾获迈阿密大学杰出学者奖,出版专著、编著7部,在Rhetoric Society Quarterly(《修辞学会季刊》)、PMLA(《美国现代语言学协会会刊》)等国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同时担任多家权威期刊编委,兼具深厚的学术积淀与丰富的实践经验。讲座中,他围绕高校教师普遍面临的科研与教学平衡难题,结合自身学术生涯经验,系统拆解了学术发表的核心痛点与突破路径。

分享中,毛教授首先梳理了北美高等学院人文学科研的核心维度,涵盖个人与他人合作、专著与期刊文章产出、国家及基金资助申请,以及教学与科研的平衡等关键内容,让听众对该领域科研生态有了清晰认知。
谈及科研实践,毛教授从多方面给出实用建议。在科研准备阶段,强调要注重积累,保持勤思考、多提问的习惯,培育契合自身兴趣与特长的研究课题,精准寻找课题切入点,主动与领域内领头学者对话,熟练掌握并运用研究理论与方法,同时扎实做好素材搜集与研究方法打磨。在成果孵化环节,推荐通过自由写作激发灵感,借助组建写作小组、读书团体碰撞思想,积极参加学术会议拓展视野。

针对科研成果发表这一关键环节,毛履鸣教授指出,要熟悉自身研究领域相关期刊,持续跟踪其最新研究课题、方向及影响力,关注学术出版社最新专著及集本动态,主动搭建与编辑交流的桥梁。此外,还详细介绍了投稿、盲审、修改的完整流程,为科研成果顺利发表提供了清晰指引。

互动交流环节,毛教授针对教师提出的“投稿拒稿应对”“研究方向聚焦”等具体问题逐一解答,提供了兼具针对性与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此次分享内容详实、干货满满,毛履鸣教授的经验之谈为身处“发表或淘汰”压力下的学术研究者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助力外院教师在学术道路上稳步前行、茁壮成长。
文稿:李文佳
审稿:李秀明 胡海燕
